当前位置: 小金属 > 详情
观澜亭|“第三卫生间”未到的地方,理解和包容可以先到_环球热门
2023-03-25 12:07:01    大众日报

□记者 李振 实习生 张天一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母亲带男孩上厕所,是个容易引发争议的话题。前不久,哈尔滨一女子因质疑一位母亲带6岁男童进女厕所被要求道歉,拒绝后遭到辱骂。对此,网友各执一词,有的认为母亲带男童如厕不妥,儿童须由同性别家长带领如厕,有的对育儿过程中男童父亲的缺位提出质疑,有的建议女子应采取委婉些的方式进行提醒。

类似的争议,近些年并不鲜见。追问矛盾的根源,并不在于异性父母如何带孩子如厕,不在于当事各方在情急之下失态的言语动作,而在于“第三卫生间”等公共卫生配套设施的欠缺。

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,交通场站、商场、公园等公共场所的快速普及,儿童有了更多机会与成年人共享公共空间,也就增加了卫生间等公共配套设施的使用频率。但由于配套意识不足等客观原因,很多外表看似现代化的公共场所有个让人尴尬的隐秘角落——卫生间。有的卫生间数量不足,高峰时间段如厕需要大排长龙;有的卫生间疏于维护管理,甚至达不到基本的卫生条件;还有的没有配备“第三卫生间”,增加了父母带异性子女如厕的难度。

所谓“第三卫生间”,是指在厕所中专门设置的为行为障碍者或协助行动不能自理的亲人(尤其是异性)使用的卫生间,其设计不仅有利于保障人们的隐私和尊严,还贴合人们照护亲人的家庭需求,是人文关怀的体现。“第三卫生间”等公共卫生配套设施的缺乏是不争的事实,一般只有新建的商场、地铁等场所会设置,在我们周围的公共空间中,大量“第三卫生间”无法覆盖的真空地带,都有可能继续产生“母亲带男童如厕”的争议。

这些问题,需要发展来解决。近年来,各级各部门对“第三卫生间”的重视程度持续提升。2016年,住建部修订《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》对常见的公共场所提出设置“第三卫生间”的要求。同年,国家旅游局办公室下发关于加快推进“第三卫生间”建设的通知。2021年,建设“第三卫生间”被写入《中国妇女发展纲要(2021—2030年)》。不少地方“第三卫生间”建设也迎来新的契机。去年,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、省民政厅、省残联、省妇联等联合印发《山东省城镇公共厕所无障碍设计导则》,对“第三卫生间”的标志、面积、设置等进行规范,山东“第三卫生间”将步入有章可循的时代。烟台提出2022—2023年,市区累计新增公厕150座以上,所有新建公厕均设置“第三卫生间”或者无障碍卫生间。

公众意识也在随之提高。从一次次的“母亲带男童如厕”事件的讨论中,“第三卫生间”这一名词及其存在的意义,为更多人知晓,有网友陆续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了自己寻找、使用“第三卫生间”的经历。这些关注、反馈与呼声,是公众观念的转变,也成为“第三卫生间”普及的重要推力。相信在不久的将来,随着公共卫生配套体系的完善,“母亲带男童如厕”的争议将会退出我们的生活。

而在眼下及未来一段时间,“第三卫生间”尚未实现全覆盖的阶段,我们能做的,可以是更多的理解和包容。

日前,有网友发文称,自己在当地医院的卫生间见到一位母亲给男孩戴上眼罩,并向他解释:“你是男生,进女卫生间要戴眼罩。”

这位母亲的做法,给很多类似情况的家长,作出参考。作为家长,应当充分理解,将子女带入异性卫生间这一行为对其他如厕者的干扰,而不是认为理所应当,将他人的异议视作“找茬”,在如厕过程中,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他人隐私空间和安全感的侵犯,比如给孩子戴上眼罩,或是把孩子带入隔间,并锁好门。这样,既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其他如厕者的隐私,给予他人尊重,又尽量避免了进入异性卫生间给孩子带来的性别意识的冲击。为孩子戴上眼罩,是一位母亲基于同理心与换位思考下的举动,值得更多独自带异性子女出门的家长借鉴。

当然,公众也要理解,在“第三卫生间”尚未完全普及的阶段,为人父母者,难免会碰到带异性子女如厕的情况,这样的尴尬与不便,实非绝大多数家长所愿。有可能的话,请伸出援手,提供一点力所能及的协助,或是哪怕仅仅是接纳。在“第三卫生间”未到的地方,让我们的理解和包容率先抵达。

关键词:

上一篇:
下一篇:

最新资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