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小金属 > 详情
梁永安:年轻人凭实力单身,未必要结婚
2023-07-29 08:43:45    张洪雷

一个左滑就可以把不喜欢的人排除,一个右滑就可以把喜欢的信息向对方传递。

在今天这样一个恋爱渠道前所未有丰富的年代,许多年轻人却选择让自己活在单身里。民政部数据显示,2018年,中国单身成年人口已经超过2亿,独居成年人口超过7700万。


(资料图)

其实,多数年轻人并非不想脱单。《2019年第一季度单身人群调查报告》显示,有38%的单身男女首次相亲年龄不足23岁。但相亲的效果却不太好,同一份报告的数据显示,90后恋爱经历不足2次,95后平均空窗期超过2年。

既然爱情仍然是多数人的心之所向,那为什么现代人谈恋爱越来越难了呢?

对此,网红教授梁永安在自己的《爱情课》上作出过解答。梁永安是50后,1978年作为“文革”后首批参加高考的学生被复旦大学中文系录取,后留校任教。在他近四十年的教师生涯里,除了在复旦大学讲授文学课,还去日本、韩国执教了五年,亲身感受过低欲望社会下的日韩年轻人的生存状态。

在梁永安看来,今天,中国年轻人恋爱难的问题,跟二十年前日韩国家年轻人恋爱难的问题有很大的相似性,那就是转型年代的社会变化,开始在亲密关系领域中振起蝴蝶的双翼——一方面,社会观念的进步让我们越来越不能接受没有爱情的婚姻,另一方面,巨大的生存压力又让我们无法从容地面对爱情。

既然知道了原因,那有没有解药呢?6月21日,虎嗅《有书不孤读》栏目就上述问题与梁永安教授聊了聊。

一、单身社会,我们仍然需要爱情

卢梭有句名言:“人生而自由,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”。

这其中最大的自由,就是爱情。因为,只有在爱情领域,我们的话语权才是最大的。父母可以提意见,领导也可以介绍对象,但是,他们都无法强迫你,这是现代社会带来的进步——虽然我们今天仍然受到传统婚恋观的影响,但是,观念的水位提高了。

在梁永安看来,以前没有单身社会,人们普遍结婚,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社会对一个人的生命系统的支撑不够,不结婚大家都活不下去。但是今天,单身资源比以前好得多,尤其是在大城市,遍地都是24小时便利店,一个人可以去看电影,一个人可以去旅行,这也是单身人口剧增的一个基础性原因。

既然一个人也可以活得很开心,那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就不需要爱情了呢?在梁永安看来,并不是这样。在任何时候,爱情都是被需要的。因为,从哲学上说,人是需要自我解释的生命体,活着需要意义感,爱情在一定程度可以提供这样一种价值。

现代社会的爱情,不再是农业社会的柴米油盐,而是一种打开自己的生活方式。在梁永安看来,一个人有了爱情,孤独就消失了,同时,看世界的角度、眼光也会变得不太一样。两个人认识世界的方法情感相融合,就有了完整的一面。如果没有爱情的话,这种完整性就无从谈及。

此外,两个人还可以形成一个小世界。外部世界大风大浪,变幻莫测,但是如果小世界是稳定的,人就拥有了随时可以安顿身心的底气。如果没有了这个小世界,人生可能会是另外一种方向——也许更自由,但意味着的,是完全不同的生活基调。

二、 不要把脱单作为人生目标

成名后的梁永安有一次去上海金山区演讲,在得知当地结婚登记处的平均登记年龄是35岁时,非常开心,回来就发了一期视频,播放量高达500万。

在那条视频中,梁永安指出,虽然结婚仍然是目前世界上主流的生活方式,但已经不是年轻人唯一的选择,所以,他希望年轻人不要因为没有结婚就感到焦虑,不要把没有脱单当成是问题来看待。

梁永安甚至建议,年轻人可以抱持一个“这辈子就单身了”的信念。因为,爱情这个东西,你越忘记它就越有。就像《傲慢与偏见》里边伊丽莎白和达西,他们两个人,一个傲慢,一个偏见,起初并没有考虑爱情。正是因为没考虑爱情,所以他们的相处就很真实,最后反而有了爱情。

今天的年轻人,很多都是独生子女,从小衣来伸手,饭来张口,如果冒然地进入婚姻,结局很可能就是离婚。还有一些年轻人,原生家庭缺爱,长大后总是寄希望于另一半解救自己,给自己减负,如果始终抱着这种需求找对象,大概率会选择一个错的人。

所以,梁永安建议,年轻人不能结婚太早,与其整天思考如何脱单,不如先进行“个人建设”。先成长,后恋爱,这才是爱情的长久之道。

在这个问题上,梁永安也给出了方法论。梁永安说,从历史上看,人生大概有两种活法,第一种是很早就知道自己是干什么的,比方有人十多岁时就知道自己这辈子是画画的,是要靠画画安身立命的,这样的人生效率很高,因为目标明确,所以路径清晰。

另一种活法是漫游型的,就是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,这样的人生需要试错,甚至需要许多次的试错。传统社会是排斥这种活法的,因为你在各种可能性里不停穿梭,奔来奔去,最后很可能一事无成。今天,我们对第二种活法没那么排斥了,这是一种观念上的进步。

先明确自己的活法,更清楚地认识自我,然后才会知道跟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合适。

两位在查看征婚信息的女青年

三、爱情就是不讲条件

由于我们的学校教育里面没有爱情这门课,所以今天很多年轻人的恋爱观跟老一辈相比,也并没有更鲜明的时代印记,甚至依然保留糟粕。年轻人在谈恋爱时,仍然不是在谈爱情,而是在谈条件,甚至更加关注条件。他们从一开始就跳过了爱情,一直在以婚姻为内核来找对象,这实际上是把爱情资源化了。

在梁永安看来,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,这还是传统社会的爱情观,如果今天仍然采用这种婚恋观,结果就是高离婚率,和低生活品质。

为了说明什么是好的爱情,梁永安经常会举一个日本教授的爱情故事。日本教授和他老婆都是博士毕业,刚参加工作时,没有什么钱,结婚买家具去的都是二手店,今天在这个店看见一个便宜好用的就买一件,明天到那个店看见一个便宜好用的就再买一件,就这样攒了大半年时间,才凑齐了一个简单的家。后来,他们的收入增加了,能买得起新家具了,也不买了,为什么呢?因为他觉得,有这些家具就够了,并且这些家具还有特别的意义,他看一眼就知道是在什么地方,哪个店买的。

这就是很好的爱情,梁永安说,两个人共同参与了一段同甘共苦的生活,彼此之间都有付出,这时候两个人在一起,感情都是发自内心的。一定要注意,爱情并不是简单地看个电影、吃个饭,而是两个人共同创造一段新的生活。同样是谈恋爱,为什么有人走着走着就散了,但有人却可以走到结婚生孩子,甚至白头偕老?因为彼此之间的爱情的程度是不一样的。就像恋爱这个词,我们可以把它拆成“恋”和“爱”,“恋”是容易的,但“爱”并不容易,不是所有人都能走到“爱”这一步。

四 、 爱情不等于从一而终

如果一个女生26岁时就已经谈过5个男朋友,你会觉得这个女孩子品性不好吗?

按照传统的道德观,是这样的。但在梁永安看来,这个女孩子可能一点儿都不坏。在这个问题上,评判标准应该是,分手之后如何评价前任,如果在她眼里每个人都一文不值,那这个人确实差劲,她当初也不是奔着爱情去的。否则,你怎么说她人品有问题呢?不就是多谈了几次恋爱吗?不合适还不允许分手吗?

在梁永安看来,我国的爱情文化发育时间太短,导致年轻人普遍不懂爱情。爱情其实是有逻辑的,先喜欢,后依恋,最后才是爱情。这三步性质都不一样,只有到了最后一步才是爱情。但是,现实生活中,很多人直接把第一步的喜欢当成了爱情,却不知喜欢只是起步,它是非常的脆弱的。在第一阶段,如果有一方想跟其他人接触一下,寻找plan b,这在我们的道德中是不允许的,会被认为是“渣”。

同样的问题,也存在于婚姻关系中。如果有人问,结了婚就一定要从一而终吗?每个人的答案都是——不一定。但是,每次有人离婚,都会有一方被批判成“渣男”或者”渣女“。在梁永安看来,这还是传统社会爱情观。农业社会,人的寿命都很短,平均寿命才35岁,从一而终很大程度上是受当时的社会条件所限制。而如今,人的平均寿命都七十多岁了,如果两个人还能彼此相爱地从一而终,这当然是很好的事情。不过,如果不能白头到老,我们也应该认为是正常的。有的缘分能够保持一生,有的缘分只能保持几年。如果两个人没有爱情了,还要把他们捆绑在一起,那才是个悲剧。

多数人对离婚还做不到心平气和

五、文学可以给爱情提供启发

在一切都在速变的世界里,我们渴望有一份不变的情感。但是,现实情况却是,一个年轻人,一次就遇见对的人概率并不高,于是,几乎在每个人感情世界里,都发生了很多悲喜剧。

在梁永安看来,在当前这个转型时代,如果想在爱情中成为一个成熟的人,就应该多读一些文学作品。从别人的故事里,看到自己的人生和生活,这是一条捷径。

梁永安的新书《日常》,点击图片可以购买

梁永安曾分享过一个爱尔兰作家托宾写的长篇小说《布鲁克林》的故事。这本书主要讲的是小镇姑娘艾丽斯离开爱尔兰去纽约打工的故事,本质上也是个爱情故事。为什么她会离开爱尔兰去纽约打工呢?因为小说的背景设置在19世纪中期,那时候,爱尔兰爆发了因马铃薯歉收导致的大饥荒,英格兰见死不救,爱尔兰人都活不下去了,当时有近200万人离开爱尔兰去了美国。

没见过世面的艾丽斯初到布鲁克林时,住拥挤的集体公寓,房东事多,其他租房的姑娘妒忌她。这些困难都没有打倒她,她白天上班,晚上去夜校进修会计课程,然后还参加舞会找对象。

你看艾丽斯的命运,跟今天中国年轻人的命运是不是有一定的相似性。最近二十年,我们有大量的年轻人从农村来到城市,他们想要在城市立足,所面临的困境,跟一百多年前的艾丽斯是一样的。

文学就是这样,它是假的,也是真的,通过阅读,可以获得启发,可以让我们的人生看到更多的可能性。

关键词:

上一篇:美股集体收涨 大型科技股普涨 中概股指数飙升近7%
下一篇:最后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