知嘹汽车/陈壹
提起印度,国人普遍存在负面看法,而对外企来说,印度同样没什么好形象,甚至堪称“外企坟场”,据说国内某造车新势力大佬就曾公开讲过“珍爱生命、远离印度”。
【资料图】
品牌方面,丰田、福特、MG汽车、长城、北汽福田、通用等都在印度吃过亏,贵为“一哥”的比亚迪也没能幸免。
前段时间,印度政府以“税费缴纳不足”为由,要求比亚迪补缴约6360万人民币的税款。印度的税法规定,整车进口需要缴纳70%或100%的税费,但比亚迪在印度采取“零部件进口,在当地完成组装”的模式,理论上只需要征税15%或35%。
此情此景,正应验了“欲加之罪,何患无辞”那句话。
回顾历史,比亚迪早在2007年就开始“入印”,不过那时候的业务范围仅限于手机领域;2013年,比亚迪开始和当地企业合作生产电动大巴;2022年,比亚迪元PLUS在印度上市,售价约250万印度卢比(约合人民币21.89万元)。
今年1月,比亚迪方面曾宣布“2030年拿下印度新能源汽车市场40%的份额”,面对印度这块“铁板”,比亚迪的目标想要顺利实现,可以说是困难重重。
问题在于,既然印度政府如此不讲理,比亚迪直接打包走人不就好了吗,为什么还要纠缠呢?
外国车企之所以想要“入印”,本质上还是考虑到市场增量,毕竟印度是全球第四大汽车市场,拥有庞大的人口数量,对任何一个车企来说,这都是机遇。而从中国车企的角度来看,三面环海的印度其实地理位置相当优越,一旦能在此扎根,就可以借机辐射东南亚以及中东市场。
至于比亚迪,它还有一个隐形优势:“入印”较早。
前面我们说过,比亚迪在2007年就开始“入印”,十余年的摸爬滚打,比亚迪基本捋清了当地的商业需求和市场规则,再加上此前累积的品牌效应,可以说比亚迪在印度是有不错的市场基础的。
换言之,不到万不得已,比亚迪是舍不得离开印度市场的,不然这么多年打下的江山不就拱手送人了吗?
当然,不能忽视的一点是,比亚迪在新能源领域的技术积累相当深厚,而印度正处于电动化转型的加速阶段,这也就意味着,比亚迪未来可以凭借技术优势吃到印度市场的红利,这就跟20、30年前“入华”的合资车企差不多。
不过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,比亚迪在“躺赚”之余应该免不了时不时被印度政府敲一敲竹杠,这也是印度政府“聪明”的地方,它不会直接罚死你,但会通过各种方式折磨你,让你把吃进肚子里的东西再吐一部分出来。
写在最后:
有人说“今天的印度就是昨天的中国”,按照人口体量来看,这句话有一定道理,但需要明白的是,在汽车市场的上下游产业链方面,印度和中国仍有较大差距,外国车企能否让故事按照预设的剧情走,谁也说不准。所谓“印度挣钱印度花,一分别想带回家”,外国车企在印度市场面临的挑战,或许远比想象中更多。
知嘹汽车原创文章,如需转载请联系平台
*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*
关键词:
热门推荐
最新资讯